陶艺快速烧成与澳门陶艺发展 发表评论 / 未分类 / 作者: admin 苏沛权 视觉艺术里的陶艺,除了在美术专业的科系设置之外,如果能够以选修科及课外活动等形式成为大专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培养陶艺创作人才,并且通过大专师资培训、各类学术活动、工作坊等再辐射到中、小教育系统以及社会各层面,陶艺创作与相关学术活动将有望成为一种新的文化艺术资源,既继承了澳门陶瓷贸易的历史底蕴,也更新、丰富了澳门本地区固有文化特殊性的内涵。 从各方面意见反馈,推广陶艺活动首先要解决陶瓷烧成设备材料的问题,而问题核心更在于烧成设备之上,烧制一般的陶瓷器物,温度介于600至1300摄氏度之间,需要特定的窑炉,这种陶艺用的窑炉从能源的角度分类,有固体的煤炭、木柴、液化石油气、工业柴油、电力等。其中对场地要求以电窑最简单,造价比较高昂,而且电窑不适合在还原气氛烧制,烧成过程中窑内没有火焰流动,因此并不是很理想的窑炉,气体及液体燃料的窑炉比较危险,只适合专业人员使用,固体的煤炭、木柴窑炉多变的烧成效果,一向为陶艺家所爱,只是体积较大,需要广阔的空间、大量燃料,需要适当调整整套烧制工艺,才适合澳门的教学环境。如将问题核心锁定在高温之上,只要找到600℃的炉具,问题将可迎刃而解。 陶瓷品需要高温烧制、购买窑炉、电动拉坯机等设备使很多人误解这是一种高投资的创作活动,其实按陶器最低温的素烧约为600℃,而低温釉如乐烧(Raku)的釉烧成温度也只需约800℃,当我们详细考察新石器时期的陶器之后,会发现其烧成温度一般都在一千度以下 [1],凭借当时制陶人专心投入的情意,以有限的物质控制手段在能力范围内把陶器工艺技术发挥得非常成功,其中以绘描为装饰手段的彩陶、熏碳而成的黑陶最为著名,这种成功的经验一再说明陶器工艺技术要求并不高,没有高温窑炉也能烧制令人赞赏的陶艺作品。一般情况下,平地堆烧的方法也能达到600℃以上,如果配合适当的保温措施要达到更高温度并不困难,完全可以烧制以低温熔块配制的釉。我们一向以古代中国最早烧出高温瓷器为荣,但也不忘敬佩先民几千年的前期努力积累成果 [2],尽管当时制陶是专门的、神圣的工作,关系到族群的盛衰,他们为生存而奋斗的努力,今天为我们展示出一条陶艺创作的道路——低温陶。 自2007年初开始进行一系列低温烧成试验,目标是透过日常生活中的娱乐活动及简易设备进行素烧与釉烧,以配合大专、中小学及小区成人陶艺教学的烧成需要。只有突破昂贵的专门设备条件制约,不受设备场地限制的陶艺活动才能更具发展潜力,更能渗透到生活当中。才能将陶艺创作活动融入大众社群,进而形成一股本土的陶瓷艺术创作动力,为产业化开拓广扩的社会基础。工艺技术概念上来自古代,但目标却是把陶艺大众化,正如本澳一位资深报业人所言:“几十年前澳门中小学的美术教师会带学生到当时的新填海农田边,教他们抓一把泥土捏成一件泥偶,几个用具。”[3] 虽然这些泥土作品还不是陶瓷,但学生心中已埋下艺术根植于生活的基本信念,整个活动最重要的教学目标已经达成,只差烧成一步就完备了。其实烧成又有甚么难度?表面上七八百度好像是很高的温度,我们生活用具里的确很少能提供这样的温度,像瓦斯炉一般能烧熔铅、锡等低温金属,温度约300-400℃,家用电烤箱约250℃,只要细心观察一下火焰的颜色和色温的热学理论相引证,不难发现就是一根火柴燃烧的外焰温度也相当高,橘红色的火焰温度约800℃,而瓦斯炉浅蓝色的火焰就更高了,为何不能用火柴烧陶艺?只因为火柴燃烧的温度很快散失到空气中,而且燃烧时间很短暂,不足以把泥土坯体烧熟。由此可知热源根本不是问题的核心,而是落在如何持续及保温两个关键点之上,也是任何窑炉设计的核心问题。而低温陶瓷烧成有素烧、黑陶熏烧、低温釉烧三方面 2002年由陶艺证书课程的学生麦锦根先生协助开始建造第一座快速窑起,至今已将近十五年,为配合烧制不同的陶艺作品,期间使用了单体的平焰窑、升焰窑及多节组成的迷你龙窑,也有简易的铁皮筒、煤球炉等,整套配置是为了完成三小时陶艺教学而设计,学生能在三到四小时内完成装窑、烧制及出窑,可以看到最终的陶瓷作品经过柴烧的结果,将有利于在澳门发展陶艺,也有助与邻近地区进行陶艺交流活动。 2002年第一个迷你快速柴窑 晚上试烧情况 2005年第二个迷你快速柴窑 2011年第二条迷你龙窑 2007年煤炉升焰窑 2007年铁皮升焰窑 2013年黑沙海滩铁皮升焰窑烧黑陶 2014年中山试烧迷你快速柴窑 [1] 李文傑《中國古代製陶工藝研究》,科學出版社,1996,頁338,表二一『山西省襄汾縣陶寺遺址出土陶片及有關原料的化學組成、分子式、吸水率、燒成溫度一覽表』所載,陶片的燒成溫度多為650、700、750、800、850℃,而『廣東省珠海市淇澳島、三灶島出土的化學組成、分子式、吸水率、燒成溫度一覽表』比較低只有650℃。頁351『各時代陶器燒成氣氛、還原比值及燒成溫度詳表』顯示新石器時期普遍為700-850℃商代晚期硬陶和白陶、漢代陶俑最高為1000-1050℃。 [2] 新石器时期普遍使用的窑炉,也是衡量当时制陶工艺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从结构来看,横穴窑比较原始,火膛,窑室基本处于同一水平线上,(如裴李岗和三里桥的窑址,竖穴窑窑室位于火膛之上,有倾斜的火道相连,这种结构,有利于提高窑温,始于仰韶文化而盛于龙山文化及其以后,一般窑温介于摄氏900-1050℃之间,后期更达到1100℃,从整体上看,当时黄河流域最为先进,(参阅中国硅酸盐学会,《中国陶瓷史》,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年,页.40-42)。 [3] 錄自2010年8月13日在澳門藝術博物館『澳門現代版畫展』開幕式中湯梅笑女士的部分談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