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柴燒二十載”

                                                                                                                                       澳門陶藝工作者   蘇沛權
論柴燒,一場從物我之間、生死流轉至浴火重生的超級輪迴,在澳門,這等勾當我輩等人已幹了二十年,物是人非,醒然回顧誰來問得失?

近幾年江西仙人洞遺址又就被挖掘到有燒陶的證據,專家斷定約在三萬年前,與新石器時代的文化成就相比,澳門二十年的柴燒歷史簡直是微不足道之事,然而事物的價值既有客觀的一面,更有非理性的主觀存在,對澳門一群陶藝柴燒愛好者而言,那是開天闢地、從素燒至瓷器之文化傳承大事,在鄰近地區之中默默的走著自己的道路。

當下陶瓷工業技術之完備,品質之精緻,售價之低廉,使很多人深感困惑為何仍要堅持要柴燒,情況正如十九世紀畫家面對發明攝影術的衝擊,陷入一片絕望與沮喪之中,但一百多年過去了,繪畫仍在屹立不倒,其根本原因就在於藝術與商品之別,或許是人性與物質、個性與共性,趣味與呆板之別,就像電腦繪畫與水墨畫的趣味截然不同,陶瓷柴燒與工業化瓷品之間的美學鴻溝還是客觀地存在,如何欣賞、體驗柴燒之作成為至關鍵之事。

就物我而觀之,岩石始自混沌地殼固化的一刻,天長的久的經歷無數的風風雨雨,終於死去化春泥,自由流淌在山麓與河溪之間,成為陶瓷坯體的原料,仍然健在的岩石命運更悲慘地被好事者千鎚萬碓成釉末,推進千度烈火之中,卻沒想到又在浴火中升華重生,回復當初的堅實身驅,成就光彩燦然的顏值,再也不是當初貌不驚人的丑模樣。

五行也輪迴,吸天地麗水佳木長,木生火,看似燃燒自己、壯烈犧牲的木柴,隨縷縷輕煙飛舞於烈火之風,落棲於土坯之表,為之再添上一筆華彩,當初素顏至今也濃豔。但哀一口氧氣含碳滋育萬木,生生不息,人於天地之間也如是觀。極盡人事操控終究繫於天成,正是柴燒的生命流轉變奏曲引人入迷之處。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粤公网安备 44049002000800号

粤ICP备2021127503号-1